自“三划”赋能行动开展以来,面对资源盘活、产业兴旺、价值跃升三大课题,邹平市临池镇大洞村以“盘活资源要素”为突破口,通过创新“资源活化—共享利用—片区联动”模式,将闲置大棚变身“致富农场”,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、资源整合、产业升级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。
资源如何“盘”?——四级联动破解权属困局
临池镇党委与大洞村借助“三资”清理,以“专班统抓、四级联动、溯源清障”为工作思路,成立由镇党委牵头的“三资”清理专班,构建镇、管理区、村、组四级联动责任体系,通过查阅档案、走访老党员及村民代表,细致厘清大棚权属争议,成功化解原经营主体企业拖欠村集体和户下承包费用问题。最终,依法依规收回5个闲置冬暖式大棚经营权,让沉睡的资产资源重新焕发活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。
产业如何“兴”?——党建联建激活发展动能
大棚收回后,大洞村秉持“盘活资源更要用好资源”理念,积极探索高效利用路径。面对村集体缺乏种植经验、“种什么、怎么种”的发展难题,临池镇党委主动牵线搭桥,推动大洞村与拥有20年蔬菜大棚运营经验的高旺村结对共建。高旺村党支部书记高敏牵头组建技术团队,围绕土壤改良、品种选育、病虫害防治等环节,为大洞村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与管理保障,并无偿提供1万颗芹菜苗。双方通过6次联建会议、9次实地考察交流,精准制定种植方案,2024年底,首批种植的2万斤芹菜、油菜、茼蒿等蔬菜顺利在春节前错峰上市,实现增收5万余元。今年以来,大棚种植持续发力,糯玉米、西红柿相继迎来丰收,通过采摘体验、订单销售等多元模式,短期又为村集体新增2万余元。曾经闲置的大棚如今变身“致富农场”,走出了一条资源盘活、产业共兴、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子。
价值如何“增”?——跨村联建延伸产业链条
临池镇依托白云山梯田沙土地的天然优势,深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积淀的红薯种植传统,以深化资源整合为引擎推动跨村联建。临池镇紧抓三划(产业规划、组织区划和发展计划)落实,组织大洞村、小洞村等10个村庄以“跨村联建”模式成立“邹平市大洞博园粮蔬种植”强村公司。作为牵头村,大洞村利用2024年“三资”清理回收的27亩优质大棚开展红薯育苗,联合村负责订单化种植,形成规模效应。同时,大洞村党支部书记张可金凭借近20年粉坊创业经验,筹建红薯深加工工厂,以联建村产出红薯为原料,生产淀粉、粉皮等系列产品,构建起“育苗—种植—加工—销售”全链条产业体系。该项目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,实现村均增收5万元,让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的发展愿景成为现实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