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走进儿童的世界》
初读《走进儿童的世界》,本是带着“寻找教育方法”的目的翻开书页,却在字里行间被一种温柔的力量打动——它没有堆砌艰深的理论,也没有罗列刻板的技巧,而是像一位资深的教育同行,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、一段段细腻的感悟,轻轻叩问着每个教育者的初心:我们是否真正读懂过孩子的世界?
一、儿童的“尊重需求”需被真正看见
书中关于幼儿自尊心的论述,打破了“孩子年幼不懂尊重”的固有认知。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,幼儿对尊重的渴望与成人并无本质差异——他们期待被关注、被认可,反感被忽视、被嘲笑,这些感受会直接转化为哭闹、反抗等外在行为。这让我深刻意识到,教育者常以“为你好”为由的否定或干预,实则可能成为伤害孩子自尊的利刃。
二、“蹲下来”是姿态更是教育观的转变
“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”并非简单的动作指引,而是教育者角色定位的核心隐喻。书中强调教师需以“朋友伙伴”身份参与孩子的世界,这种平等姿态恰是走进童心的关键。正如陶行知所言,“小孩人小心不小”,蹲下来不仅是视觉上与孩子平视,更是放下成人的认知偏见,以倾听替代说教、以理解替代评判。
展开剩余46%三、“放手”比“纠正”更具成长价值
书中关于“尊重幼儿思维方式”的观点,重塑了我对“教育引导”的理解。教育者往往急于纠正孩子的“异常”行为,却忽视了这些行为背后的思维萌芽。书中主张的“放手”,并非放任不管,而是给予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,再以伙伴角色因势利导。
四、“童心”是与孩子同行的密钥
“为人师表”的责任常让教育者陷入“完美榜样”的桎梏,而书中的感悟点出了幼儿教育的本质——保持“童心”方能真正共情。孩子的世界充满纯真与想象,与成人的理性逻辑截然不同。唯有以童心为桥,才能读懂哭闹背后的委屈、调皮背后的好奇,才能在嬉笑打闹中建立信任。这种童心不是幼稚,而是对儿童世界的深刻共情;不是放纵,而是理解后的智慧引导,它让教育从“单向塑造”变为“双向成长”。
《走进儿童的世界》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方法的启发,更是一场对“教育者角色”的温柔唤醒。它让我们明白,教育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塑造,而是平等同行的陪伴;不是用成人的标准修剪孩子的成长,而是蹲下身来,陪他们看见草丛里的蚂蚁、云朵变幻的形状,在理解与尊重中守护那份独属于童年的纯真与勇气。
龙泉市安仁镇中心幼儿园 董璐莹
来源|丽水市教育局开户配资平台
发布于:北京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